2025-07-06 23:32 点击次数:62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南昌,那个夏天异常炙热。南昌的地理环境独特,周围被群山环绕。西面是雄伟的井冈山,东面临近武夷山,南边是蜿蜒的南岭,北边则是秦岭,四周高山耸立,季风难以穿透这片山脉。城市坐落在赣江与抚河的交汇处,地势平坦。北面则有庐山、梅岭等小型山脉环绕,南风吹来的湿气往往被这些山脉挡住,难以进入城区。加上太阳的强烈辐射,北方鄱阳湖的湿气在空气中弥漫,使得这里的气候尤为沉闷炎热。南昌的地理位置较为封闭,空气流通不畅,再加上城中湖泊、池塘、溪沟等水体的反射效应,使得炽热的空气更加密集,给人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感。
这一天的午后,在南昌干休所的大门口,一位年约七旬的老者站在那里,手中握着雨伞,另一只手拄着拐杖,独自一人,步履蹒跚地走着。正当他快要接近门口时,也许是天气过于酷热,老者不小心跌倒在地,痛苦的神情让周围的人心生怜悯。众人迅速上前,将他扶起并送往医务室急救。原来,老者在外出时突发心脏病,经过医务人员的紧急处理,终于转危为安。然而,当他坐在病床上时,突然忍不住泪流满面,伤感的情绪控制不住自己。虽然他是位经历过许多风雨的铁血军人,但眼前的困境与无助让他流下了久违的泪水。许多在场的人见状也不禁动容,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同情与惋惜。
展开剩余78%这位倍尝世事艰辛的老人,正是曾经威震一方的“丁大胆”,曾任两大军区司令的丁盛。尽管他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,却因某些过失被边缘化,最终没有地方愿意接纳他。最后,他回到了江西老家所在的干休所,而这个地方的规定严格,不允许带家属,只能独自居住。那一年的建军节,经历了半生战斗的丁盛,竟未能收到一份来自组织的慰问,让同住在干休所的其他老同志们感到愤愤不平。
丁盛,1913年出生于江西于都罗江乡上溪排村。16岁那年,红军进入家乡,他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。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起,丁盛一步步走到了军队的高层。最初,他担任的是军旗手,职责是高举军旗带领部队冲锋,确保旗帜高扬,标示部队的位置。在战斗激烈时,丁盛勇敢地站在高处,挥舞军旗,鼓舞士气,指引战士们勇猛向前。每当战斗胜利时,他作为旗官的表现也为他赢得了上级的关注与信任。
丁盛的两项特长,令他在战斗中脱颖而出:一是奔跑迅速,二是头脑灵活。这使得他被选入红军总政治部,担任主任通讯员。对于一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年轻人来说,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。通过这位“贵人”的帮助,丁盛不仅学会了识字,还被推荐去老家于都的“公略学校”接受一些文化教育。那个年代,红军基层几乎都是文盲,丁盛凭借这些机会,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,也为他日后独立带兵打下了基础。
虽然丁盛在红军的早期几年并未显现出特别的能力,但在长征途中,他作为连指导员参与了著名的娄山关战役。战后,丁盛凭借在解放战争中的衡宝战役中的英勇表现,以及在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的卓越指挥,赢得了“大胆将军”的美誉。在“瓦弄大捷”中,他指挥得当,击败了强大的印度军队,声名鹊起。
然而,战场上的辉煌并未延续到丁盛的后半生。虽然他免于起诉,但生活条件却急剧下降,待遇也一度被压得很低。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,丁盛的晚年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。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,政治氛围逐渐好转,冤假错案得以平反。丁盛也开始提出申诉,希望能恢复一些名誉与待遇。在这一过程中,许多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老战友、老部下对他关怀备至,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帮助,也时常邀请他到各地走访,表达对这位英雄的敬意。丁盛在回忆录中提到,这些年他有三大依靠:一是妻子儿女,二是组织,三是老战友。
战友之间的情谊,深深打动了丁盛。在一次访问昆明时,他拜访了自己的老乡、战友以及红军时期的上司谢振华将军。谢振华曾在昆明军区担任政委,并大力提拔年轻干部,其中廖锡龙就是由他提拔的。他们的谈话时,谢振华热情地邀请丁盛写下他们一起参加娄山关战斗的经历。那场战斗在红军长征中占有重要地位,标志着红军浴血奋战、坚持到底的决心。丁盛回忆起这段历史,感慨万千,但他却谦虚地说:“我写什么娄山关啊,当时不过是一个连指导员而已。”
娄山关战役的胜利,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决定性战斗。尽管敌强我弱,但红军将士依然毫不退缩,勇往直前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而今天,当人们站在娄山关的遗址前,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红军将士身上那股浩然之气,永不屈服的精神。这场战斗的辉煌,也为后世留下了“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”的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